像往常一样,晚饭后王宇打开电视,新闻联播里正放着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的消息。新闻里说到“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流动”时,妻子李玉放下手中正洗着的碗,从厨房探出头,“足球要跟升学挂钩了?”
可是,刚刚升入初一的儿子王子棋似乎对足球并不感兴趣。在选报社团的时候,他选了篮球社,一贯对儿子体育锻炼采取放任态度的王宇突然“警觉”了起来,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校园足球的新闻时常见诸于报端,有关“足球将成为升学敲门砖”的流言也在家长圈里传播甚广。风言风语传久了,李玉自然心里起了嘀咕,她心里一直想问——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前世界篮坛明星姚明那句略带“醋意”的“我很嫉妒校园足球”,再次引爆了大家对校园足球的关注。
3月16日,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出台,这份7500多字的方案,涉及校园足球的地方有17处之多,“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现有5000多所基础上,2020年达到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已经让家长们感到足球进校园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不过,大家更关心的还是方案中涉及到的“完善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流动。”足球是否会变成下一个“奥数”,校园足球到底是不是人人都踢足球,成为家长心中的疑惑。
“在某个阶段,是这样的。”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中国足协副主席王登峰在近期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透露,足球将成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每个孩子都要学踢足球。“一个学生有一段时间要学足球,其他项目也要学。而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里面,学生除了基本的运动技能以外,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段来上足球课,比如现在小学每周4节体育课,初中高中每周3节体育课,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周至少有一节体育课应该教足球,非特色学校则不必每周一节足球课。”王登峰说。
不过,他也强调,“这并不是说所有孩子从头到尾学习足球。体育课标里供大家选择的运动项目有很多,篮球、足球、排球都要教;足球教学放在某一个学段里,或某个学期某一段时间,作为必修内容。”
近期有媒体报道山东省为了加强校园足球联赛,将暂停大学生篮球、排球联赛,尽管消息最后被“证伪”,但却折射出大家普遍的焦虑:
对于这个问题,3月20日王登峰在江阴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第二期培训班回应了大家的质疑。
“并不是有了足球,就不要其他球了,校园足球只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足球是先行先试的改革,很快会推广到其他运动项目上去。”
“人人踢足球”如果只是一阵风,一场雨,那么仍会存在“水过地皮湿”的情况。如何体制化,常态化,是“人人踢足球”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先行先试。
江阴市教育局体卫科长孔喜林说,我们现在推出了一校一球一操,男孩子们踢足球的时候,女孩子可以在一旁跳啦啦操助威。“江阴市76所中小学从2013年就基本做到‘一球一操(队)’,其中25所学校还成立了女子足球队,约有近十万中小学生参加了校园足球和校园啦啦操项目。”
眼下,人人参与、班班有份的“三级校园联赛”机制在江阴初步建立:班级利用早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积极开展以足球、啦啦操活动为主的训练游戏和小型比赛;学校组织校园足球和啦啦操比赛;市教育局组织校际足球联赛和啦啦操展示。孔喜林说:“这种三级联赛的模式,不仅给‘一校一球一操’项目的推广与普及带来源源动力,也使得校园体育得以常态化健康发展。”生龙活虎踢足球,活力四射跳“啦啦”已成为江阴的亮丽风景线。
坐落在一处拥挤的老旧居民区内的新合村小学,三面处于楼房的“包围”之中。校园面积不大,只有6000多平方米,是一所标准的“麻雀学校”。但学生却一点儿也不少,1036名学生八成以上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家庭。
但就是在这个狭小的场地中,学校坚持49年,先后走出冯志刚、郑斌、雷腾龙等34名“国脚”。校园足球的春天一来,校长侯琳觉得自己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可是足球要踢下去,现实的困境仍然摆在那里:学校仅有一块梯形的人工草坪运动场地和一个风雨操场,“连跑道都没地儿划”。
“因地制宜,先踢起来再说”,这是今年两会上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给校园足球场地短缺开出的药方。
赵路说,要解决场地问题,一是要做好规划,二是要依托好现有的足球场地。他说:“足球场地要因地制宜,现在主要是先能踢起来,踢起来的场地不一定非得是标准化的。”
在新合村小学,走进学校,你会发现这里的孩子大多穿着球衣、球鞋来上学;课间活动,学生们涌向操场,大多在踢球嬉戏;甚至连课间操,老师和孩子们跳的也是自编的足球操;每个班级每周都有一节足球课,无论男生女生,都会踢上几脚。
郑州市金水区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大部分学校存在学生多、场地小的难题,为确保全体学生同时参与,很多学校想办法开发了多种活动项目。中国教育报记者在金桥小学看到,该校通过蛇形运球,“O”形踩球等方式,分上下午时段“错峰”训练,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足球运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味,又有运动量,孩子们很喜欢。”该校校长冯宇说。
当然“先踢起来”这种说法有点避重就轻,站着说话不腰疼,校园足球场地问题呼唤更加“实在”的措施。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指出,研究制定全国足球场地建设规划。把兴建足球场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刚性要求,由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因地制宜建设足球场,充分利用城市和乡村的荒地、闲置地、公园、林带、屋顶、人防工程等,建设一大批简易实用的非标准足球场。创造条件满足校园足球活动的场地要求。
河南省洛阳市教育局副调研员牛洪亮问过洛阳体育教师四个问题:你们的学历都达标吗?是的,那你们能教体育课吗?能。能教足球课吗?可以,能带足球训练吗?不行。
如果让足球运动员和教练来教学生呢?在洛阳,有不少在专业和职业队里待过的优秀运动员到小学和中学里“认真”地教足球,结果没多长时间孩子们都叫苦不迭的“逃跑了”,因为太苦、太专业、太没有意思,孩子们给吓跑了。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亚足联A级培训讲师李春满认为,由于校园足球面对的基本上都是足球基础很差或者零基础的孩子,因此,对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只要是体育教师就可以完成了,完全没有必要一定要让懂足球的教师去带他们。对于低年龄段和基础差的学生,兴趣是第一位的,只要能够开展游戏活动,能够吸引孩子们参与就行了,教会老师们如何开展足球活动和游戏,远比让足球教师教学生天天训练重要得多。
李春满说:“在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里,体育教师基本都是专科以上学历,具有一定体育教学技能和基础,让他们开展足球活动或体育教学是完全可以胜任的。但要让他们带足球训练队可能就差点意思了。关键是校园足球并不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其主要任务还是普及和扩大足球人口,让孩子们动起来、踢起来才是最重要的,而非获取锦标,这些只要对现有教师稍加培训就可以做到了。”
尽管如此,师资短缺仍是目前校园足球甚至是校园体育发展的一大短板。王登峰举例说:“我们作过一个调研,发现全国乡镇中心校平均只有0.7个体育老师,至于音乐和美术老师更少,这个缺口很大,必须要尽快有明显的改善。”
作为教育部门一方面应当积极培训体育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大体育教师尤其是足球体育教师招聘力度,尽力解决体育教师缺乏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计划,2015年国家层面将培训6000名足球老师,各省市也都有自己的培训计划。
“参加体育运动就一定会有风险,这里面就涉及一个责任的问题。这就成为很多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一个顾忌,”王登峰说,“一旦孩子受了伤,处理的机制也不明确,‘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做法盛行,校长和任课教师压力都非常大。”
有些校长并不是不想开展校园足球,而是不敢,校园足球开展起来了,他们想问——
尽管这些年并没有遇到大的安全事故,但校园安全一直是冯宇校长揪心的事情。她希望有这样一个学生体育运动伤害险,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参加个人体育锻炼还是有组织的竞赛,只要是受到意外伤害,不管是谁的责任这个保险全部赔付。
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吴键说,现在各地都在做校方责任险,政府买单给孩子上保险。如果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受伤,又认定是学校的责任,保险公司就会赔付。这个保险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
覆盖面和赔付标准较低,赔付流程复杂,让校方责任险被“架空”,校长们呼唤更多的“保护”,而不是成为“无限责任公司”。
王登峰透露,不久的未来,将在现有的保险制度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加有效、覆盖面更广的保险机制,这也是教育部下一步推进校园足球的主要工作。
除了建立新的险种,王登峰在校园足球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培训班上还透露,校园足球将建立第三方处理纠纷的机制。王登峰说,第三方处理纠纷的机制指出现意外伤害有第三方机构去认定责任归属、伤害程度和赔付金额,就不用由家长和学校去直接接触了,这样纠纷调解起来可能会更加顺畅,也能避免家长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校长和教师压力过大等问题。
吴键说,教育部很快会出台一个学校体育运动安全风险防控的管理办法,这个办法规定校方从体育课、体育竞赛的各环节行进行严格管理,这是确保少出事故甚至不出事故的最重要的保障。他指出,这是一个管理办法,希望未来能够尽快成为条例或者立法,但这些都需要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