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之前我们就说过,「纸媒会不会死?」这个话题。纸媒产业究竟是垂死挣扎?还是重回初春?我们还是要持着观望状态去看看纸媒的发展与未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依然有着许多杂志是潮人、时尚爱好者的必备读物,就像大家口口相传的德国杂志《032c》、日本杂志《POPEYE》等等。
而每年都与不同时尚设计师合作的《A Magazine Curated By》,在今年便邀请Jil Sander设计师担任该杂志的客座编辑。事实上,“纸媒逐渐式微”的现象确实让众多杂志开始走非寻常路线,独特的视角主题、前卫大胆的视觉造诣,甚至还有一些杂志将内容延伸到五感之中,为纸张带来了多维度体验。
早在前几年,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快速阅读的习惯下,纸质杂志不像以前那般受到推崇,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杂志的线上版本,人们在不用花钱就能线上享受时尚美学的情况下,纸媒杂志的盛行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但近几年也有不少杂志复刊,新杂志发行的消息,让这股“纸媒寒冬”似有回春之势,就如曾经让Alexander McQueen、Kurt Cobain以破格姿态登上封面的《The Face》杂志,在告别纸媒15年之久后,于上年邀请Tyler the Creator、Harry Style等当红明星以着全新姿态正式回归纸媒行业。
还有受到Demna Gvasalia和Virgil Abloh的影响,街头文化在年轻人心中复燃,于2017年停刊的日本杂志《FRUiTS》也宣布有望回归,希望能重现街头时尚,再次掀起原宿次文化的风潮。
对比起传统杂志的知名度与权威性,以上所提及的杂志似乎更注重自身的个性与特色,你能明显看到这些杂志在视觉上、创意上更为前卫与大胆,加上出版物拥有自己的发行空间,发售量都只在万本以内,因此也被许多人统称为“小众杂志/独立杂志“。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小众杂志都如春笋般不断地冒出,简洁大胆的设计风格、编辑玩味的视角内容、先锋,甚至到猎奇程度的造型与摄影作品成为了当下小众杂志所追求的风格,不断地打造自身特色,再输出多元化的创意,因此小众杂志有着一群忠实粉丝以及广告商户。
就以国内杂志《Rouge Fashionbook》而言,作为半年刊的独立杂志——《Rouge Fashionbook》每期都会根据主题带来焕然一新的设计与包装,在“怪诞”主题中,该杂志就探讨“身体的塑造性”,邀请了吴赫、水原希子等明星模特登上封面,穿着充满肿块衣服的吴赫、张开双臂的水原希子与另一双假臂形成视觉冲击的猎奇造型,从一开始就点明主旨,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除了够出格之外,小众杂志也会经常邀请当红明星、模特来打造话题,文化偶像所带来的效应为这些杂志提供可观的销售量,如《POP Magazine》中就经常邀请Bella Hadid、Hailey Bieber登上封面,两位模特通过有力的眼神向我们传达情绪,标新立异的偶像形象为本来审美疲劳的我们打开了视觉上的新大陆。
大多数以季刊、半年刊为期限的小众杂志,它们在制作杂志时都有着相对自由的创作时间与空间,在创意方面,也有不少小众杂志极力打破常规,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我们呈现生活的质感与时尚的品味,即使售价对比其他杂志要高一点,但这些杂志带给我们的用意早就不在“阅读”中,更多的在于“收藏”。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杂志,其实在时尚界中就有着一些杂志打破了“纸媒寒冬” 的魔咒,不仅没受到影响,反而在二手网站中被炒至过千的价格,成为时尚爱好者的收藏读物。
不得不说,“文化偶像”在时尚界中同样管用。创立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时尚杂志《A Magazine Curated By》,其实前身是由比利时设计师Dirk Van Saene的《N°A》、德国设计师Bernhard Willhelm的《N°B》、英国设计师Hussein Chalayan的《N°C》等五本作为“试水”杂志。
但24个字母实在不足以诉说现代优秀的时尚设计师,于是在2004年开始,该杂志便更名为《A Magazine Curated By》,由Martin Margiela担任客座编辑,尔后继续邀请不同的时尚设计师来编撰每一期的杂志,堪称“时尚界的追星秘笈”。
由Maison Martin Margiela打造的这本《A Magazine Curated By》不仅回顾了这个时尚屋的经典设计、高光时刻,更是让我们走进这位神秘设计师的创意世界,近距离让我们感受Martin Margiela视之珍贵的工作片段,也难怪这本杂志在二手网站被炒至千元以上,至今成为许多粉丝想要收藏的杂志之一。
Gucci创意总监Alessandro Michele围绕「Blind for love」分享的40多个故事、Louis Vuttion男装创意总监Kim Jones以24个字母展开介绍自己的兴趣、朋友等等话题,还有之前合作过的Yohji Yamamoto、UNDERCOVER等等,每个设计师以《A Magazine Curated By》为载体,向我们展现设计师幕后生活,赋有诗意的世界,以及他们对设计行业的梦想与心血,以不同方式延伸品牌的灵魂。
「VISIONAIRE」,有着“远见”的意思,但这本被号称“最贵的杂志”——《VISIONAIRE》却用各种形式打破了杂志视觉上的局限。由Cecilia Dean和James Kaliardos创办的《VISIONAIRE》,其亮点不止在于它们与许多设计师、艺术家的合作,更是从各个感官上让你体验这本杂志的创意,让读者感受到多维度的体验。
第42期摄影作品与试管香水的体验、视觉影像与音乐的结合;第53期打造出6张12英寸的双面黑胶唱片与2张CD唱碟,收录了音乐人David Byrne、U2等特别为此创作的音乐片段。《VISIONAIRE》更像是一本“寻宝杂志”,除了精心的排版设计之外,还有团队将所有奇思妙想注入其中,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面给予我们全新的体验,让读者与实物产生了互动性,超越了传统杂志上固有“阅读”的意义。
来自英国的独立杂志《SYSTEM》,是时尚爱好者们不可抗拒的杂志之一。全因这本杂志经常邀请时尚设计师或艺术家进行深度采访,以及分析时尚文化。在《SYSTEM》中,人们为之熟悉的川久保玲、Giorgio Armani、Alessandro Michele都曾经先后登上该杂志封面,与杂志分享对品牌的看法,对时尚行业的见解等等。
当时Nicolas Ghesquière离开Balenciaga而接受该杂志采访时,由于内容敏感,Nicolas Ghesquière受到了开云集团的控告;而Raf Simons离开Dior的首个专访中,在《SYSTEM》里谈及每年要举办6场时装秀,当下品牌设计师的辛苦与大压力,无不真实还原时尚行业中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无奈。《SYSTEM》信息量之大,受到许多时尚爱好者的青睐,杂志的印刷量从最初的一万五千本,在后来增至五万本,而川久保玲那一期《SYSTEM》更是在二手网站中被炒到高价。
邀请设计师与设计师进行谈话也是《SYSTEM》的传统之一,在第8期中Miuccia Prada与Raf Simons的对线期中Kim Jones和高桥盾的世纪对谈、来到最近第14期中Rick Ownes与Yohji Yamamoto围绕着“自由”而谈论到品牌、时尚行业,甚至是对婚姻恋爱的看法,这些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的交谈而产生共鸣,让受访者更容易尽诉心中情。
当然,还有许多杂志都非常值得大家去关注的,例如注重生活品质,提倡“慢生活”的《Kinfolk》、不仅限于时尚方面,还有建筑、艺术、科技等多面化内容的《Wallpaper》、更不用说早就被大众所熟悉,以亚文化为主,极具独特先锋色彩的《i-D》、《Dazed》杂志等等,它们都不断传递更有深度更前卫的时尚、艺术、生活的理念,为我们打造视觉盛宴。
于是,「纸媒会不会死?」似乎已然有了答案。互联网的发展,其实已经埋汰了一部分过时、传统的纸质杂志,取而代之的是符合现代人口味的一些小众杂志/独立杂志。而纸质杂志对于许多人来说,依然有着收藏的价值,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总是会被有创意、有想法的人继续延伸下去,为我们带来更有质感更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