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18日体育专电(记者金正 吴振东 朱翃)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17日落幕,为期一周的赛事吸引了来自中国、德国、西班牙等8个国家的12支18岁以下校园男足汇聚申城。比赛的意义不仅在于绿茵场上的竞技,更是文化的交流乃至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据悉,12支队伍均是参赛国国内青少年组别的一流球队,更有欧洲职业俱乐部旗下的青少年预备队。最终,喀麦隆雅温得第一高中队夺冠。
比赛之余,主办方先后组织了中德校园足球交流、“做一天上海人”文化体验等活动。在中德教练员校园足球交流研讨会上,除了中德足球教练之间进行一场“深度对话”,上海市鞍山初级中学还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安排了“中华书法体验课”。
“通过参与德国队足球训练,中国小球员们感受到德国足球的独特魅力;同时,以书法为媒,德国小球员也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相关负责人李力说。
此外,参赛的外国青少年球员还来到上海博物馆、豫园、外滩、城隍庙等上海标志性地标,踏上了“中国文化之旅”。
“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上海博物馆里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斯洛伐克特尔纳瓦斯巴达足球队队员迪奥戈说。
足球文化需要传播,需要创新载体。本届赛事期间,主办方通过丰富、鲜活的传播方式,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氛围,弘扬了“阳光运动、健康成长”的办赛理念。
记者看到,上海地铁8号线号列车已被改制成“校园足球号”文化宣传专列,专列的车厢拉手、壁贴、车门上均张贴了介绍此次校园足球邀请赛的海报,拉手背后还设有“问答”,分享足球相关小知识,让乘客感受到浓郁的足球文化。据悉,该专列将运营至本月31日。
“上海地铁每天有900万左右的客流量,是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此次邀请赛对上海城市形象,对校园体育运动的推广,都是良好的宣传契机,”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吴昕毅说。
此外,本届赛事期间,有10名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上海高校的大学生裁判员担任边裁。作为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的裁判,年轻的他们已有丰富的比赛裁判经验。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原院长卫志强认为,让大学生裁判员担任边裁,能让热爱足球的学生更加充分地体验足球的乐趣。“热情参与、乐在其中的学生群体作为‘形象大使’,是传播足球文化的最好载体。”
“校园足球就是要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此次“国际视野下的青少年足球”高峰论坛上表示,通过“体教结合”发展校园足球的最终目标,就是既要培养一批会踢球的律师、医生、科学家等各行各业人才,也要从中挖掘出具有扎实文化根基的、优秀的职业足球运动员。
“今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足球作为体育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举措。”王登峰认为,通过校园足球将使体育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
2012年2月,上海在17所高中启动了以“高中体育专项化”为引领的体育教学改革试点,高中学校体育教学将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打破传统年级、班级概念,进行分层次专项教学。通过3年多的实践,此项改革已让更多中学生掌握了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爱上体育课又爱体育锻炼”成为喜人新气象。
“校园体育发展根本上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并在校园里、社会上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促使更多青少年自主参加体育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快乐!”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