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小学生的场面相当壮观,密密麻麻靠身躯就几乎能把人完全围困住。但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绝大多数人都追着球跑,不会盯人防守,职业球员几个长传就把球传到了对方门前,来回倒了几脚就找到了射门机会,然后稍微挑高一点就从十几个小学生守门员头上射进了球门。
在体育界,职业和业余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一是体力和体能,二是基本功的扎实程度,三是对运动的理解。第一第二点应该无需赘言,这里主要讲一下第三点。
如果你去学一项运动,业余的教练大多可以告诉你怎样是正确的动作、怎样发力,但往往很难纠正你的错误动作。因为一套动作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套系统,所以表现出来的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只是一个表象,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个时候,业余教练往往只会告诉你,这个动作不对,让你注意纠正,但你会发现你很难纠正,即使偶尔一两次能做好,也很难稳定。而职业教练就会告诉你,你这个动作不对,是因为你另一个动作没做好,或者中间缺了一个步骤,你只需要把另一个动作改掉,或者多做一个动作,原动作自然也就好了。
职业选手总能看透本质,把握最主要的矛盾点。你在做对大框架的前提下,细节的动作可能稍微错点或者变形点都问题不大了。
说白了,这无非就是一层窗户纸,业余选手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也不会自己花大量时间琢磨,如果没有人指点,确实很难自己悟出来。
那么如果有人给你捅破了这层纸,是不是业余选手也可以达到职业选手的水平呢?
如果悟性高,在理解上可能差距不会太大,剩下的就是体能、基本功、熟练度或者更进阶的战术战法的训练。可以说,这个“业余选手”已经是入了门的选手,至于走多远,那就看个人的努力了。如果能付出同职业选手完全一样的精力和时间去训练,未尝不可能踏入职业的道路。
至于没有被点破窗户纸的业余选手,或许即使再努力,也绝无可能踏入职业的道路。
按照巴菲特的说法,就是他悟到投资就是拥有企业的股权,而非博弈价格;换成索罗斯,可能反而是悟到了金融反身性,价格也是决策的重要依据。
金融市场可能不像体育,有一套标准的框架,所有人都按照这个标准去训练,而只要能悟到自己坚信是有效的框架即可。事实上,即使是体育,很多运动的技术规范、标准也一直在进化,旧的共识也在不断被打破。
但是,这一套框架,应该是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而不可是自己随意瞎琢磨的方法,否则就成了“民科”。
当然,传统的经典的投资方法也会失效,譬如格雷厄姆的捡烟蒂投资法适合大萧条之后的特殊环境,却不适合美国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理,价值投资也一定有其特定的适应环境,不保证永远有效。而一代宗师,则是开创新的投资框架的先驱者。开创新框架,一定是在已经接受了足够的训练、在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非闭门造车。
总之,如果要把投资当做毕生的事业来做,即使我们的目标不是职业的(即机构投资经理),但只要愿意终身利用投资来维持财富的保值,甚至希望利用投资实现财富的增值,就也应该尽量像职业的人一样去理解市场。
与体育不同的是,投资的基本功或许并不需要花费那么多精力和时间(体育往往是从童年开始全职训练),我们在投资上也不必追求全能,更不用追求打败别人,这就给了普通人机会。
这绝不是说投资可以轻轻松松,也绝不是否认职业和业余的差距,而是说,这个差距并非像体育一样终身不可弥补。我们曾见过许多半路杀入投资领域的“外行”,有的人成为了“牛散”,有的人甚至完成了职业的华丽转身成为一名机构投资者。这些人都具有极佳的悟性,在学习职业玩法的基础上,领悟了属于自己的框架。
本文既不想劝退愿意认真钻研投资的业余投资人,也不想盲目鼓励所有人都去花精力花时间学投资。而是希望大家能对投资的职业和业余的差距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最后想说,所以买公募基金是性价比极高的投资方式,以十分便宜的价格雇佣一群职业人为你打工。而买基金组合就是雇佣一个职业的人挑最优秀的职业人为你打工。而前提是,这个挑选别人的人,本身也一定要是职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