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变局之下更需要全球视野这所学校的“世界校园”厉害了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27 15:40:1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捧着刚刚赢回来的足球冠军奖杯,12岁的Emily笑眼弯弯。在刚刚结束后的诺德安达中国区的足球联赛里,她带领女子足球队咬紧牙关,以1:0斩获U13女子组金牌,还拿下了个人All-star player的荣誉。 Emily是一年前转入诺德安达的,从害羞变得越来越自信,连妈妈都说:“她跟变了个人似的。” 除了足球队外,Emily还接受了麻省理工学院MIT对全球6万余名诺德学子发出的STEAM挑战赛的邀请,虽然没有成为上海校区前往MIT参加决赛的四位学生之一,但这次经历让她发现了对科创的兴趣,立志来年再战。 这种跨年级、跨校区乃至跨国家的全球顶配教育资源和活动,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像Emily这样的孩子。 “全球化就在身边”的世界课堂,正是上海闵行区诺德安达双语学校(简称“诺德安达”)最亮眼的标签之一,使其被称作是“上海滩最像国际学校的双语学校”,迅速成为最热门的双语学校之一,吸引了超过1700个家庭就读。 今年民办学校摇号加上全球化逆行,“还要不要接受国际化教育?”成为了必答题。为此,我们走进了全球化和个性化教育都走在前沿的“大校”诺德安达,对话中方总校长徐冷吉校长,试图找到答案。 超过20年的国际教育行业从业经历,CIS核查员和IB全球考官。在加入上海闵行区诺德安达双语学校之前,徐冷吉女士曾出任于上海耀中国际学校(浦西)华籍校长,还曾在英国和上海的重点公立学校工作过。 二楼拐角处这扇落地窗,是学校里我最爱的角落。玻璃上写满了孩子们对在全世界愈演愈烈的校园霸凌的抵制。小学生画下了代表善意的笑脸,初中生写下心事“我学会了如何尊重其他人”,高中生们留下感悟 “像你希望别人对你那样对待他人。” 这是全校学生合作发起Anti-Bully的艺术展,各年级学生用作品把友善和平等种进了彼此的心里。 作为上海规模数一数二的双语学校,学校每周都在举办150种以上的工作坊、项目、活动,给了学生们极其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机会。 笔者走访了近200所国际化学校,觉得诺德安达高规格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在全国都属罕见。 与世界顶级的茱莉亚音乐学院合作了表演艺术中心,其中专业剧院、黑匣子剧场、乐器教室应有尽有,在九月即将启用的中学部二期校园里,还将打造一个更大的“茱莉亚表演艺术中心”。茱莉亚音乐学院还专门为学校编排了以十二部不同体裁的经典作品为基础的课程,涵盖不同流派、风格和文化。 △诺德安达的小学起每个学生必修课是键盘,初中是钢琴。每年都有几次乐团演出。 还有Emily参加的跟麻省理工合作的跨学科STEAM项目,不仅在校园里打造了科创中心,硬件配置自不用说,一定是最顶尖的。MIT还特别开发科创课程,培训老师、考察教学效果,还会在线上提出问题,孩子们探讨交流。笔者在学校看到中学生的汽车设计图和模型,直呼专业。 学校也在不计成本投入培养健康体魄和坚韧品格的体育。比如下学期学校会新增两个泳池,为此招聘专门负责体育课程的项目总监,和发展水上体育项目的全职外教。疫情下外籍招聘虽难,但是诺德安达仍能保持40个里挑1个的超低录取比,选到最合适的老师。 Emily的足球队队友Chloe妈妈这样说过:“Chole作为金牌后卫,抱回了女生组第一的奖杯。而弟弟Ethan从1年级入学起就入选了Junior Orchestra低年级弦乐队,每年的夏季和冬季音乐会看着孩子们在台上从容地合奏乐器,由衷地感到骄傲。” 依托集团的资源,诺德安达更成为一个“虚拟的世界校园”——位于全球29个国家的、超过66所学校的诺德安达“姐妹校”自成一个全球社区,学生常有机会参加中国区、全球区等姐妹校联合举办的项目、活动和联赛。 在这里,“全球化”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每个学生每天面对的真实世界。 从所有校区共同参与的、无国界学术交流的“全球校园”、再到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办的全球峰会、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地区的可持续社区项目、瑞士的徒步探险挑战等…… △全球校园里有跟各种顶尖教育机构合作的Xtra项目,非常受孩子们欢迎,常有专家或老师们在不同学科提出不同难度的星级挑战,邀请66所姐妹校共同来参与 比如,疫情期间的Xtra全球挑战赛,老师们抛出一个个跟真实世界相关的问题,全球各地的学生都试着从自己的角度和理解给出答案; 比如,在World Children’s Day(世界儿童日)里,由一所学校向世界任何一所姐妹校提出一个身边真实存在的问题,比如“如何消除贫困?”,下一个学校要以此为主题进行项目制研究,以此接龙。最近一次世界日里,越南河内的学校将这个问题抛给了上海,上海再将后续问题抛给雅加达的姐妹校。 △学生们参加坦桑尼亚可持续发展项目,走出舒适区,跟世界各地姐妹校的同学们一起在实践中学会合作解决真实世界存在的问题。 中国有一句话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徐校长说:“窗外事是读圣贤书的一个重要理由,只有关心窗外发生了什么事,学生们才有动力学习,将窗外变成一个更好的世界。” 每个国家的学生看待同一个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在这种常态化的同龄人相互启发中,逐步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竞争,培养出拥有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肩负起世界公民的责任,本就是未来人才的必备品质。 这种细致,体现在了教育的每个细节中,就像每年短短半天的开学季,学校也从不马虎。 大厅被用气球布置成了一片蓝色的海洋,校长给每个孩子发放了精心定制的文具书包,老师们设计了“地图找教室”的小游戏,每个孩子的名字和头像都被提前印在了教室前的橱柜上…… 这几年来,虽然学校规模扩大了,但师生比和班级人数却从始至终都维持不变,对于每个孩子的关注从没变过。 Emily说起刚转学时老师的关心仍很感激:“几乎每天老师都会问我,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她更像是我的朋友,在这样一个温暖的集体里,我很快适应了新环境。” 疫情期间,学校随时更新情况,召回外教,及时上线并根据反馈调整在线课程,还早早写了给家长的信,时刻比家庭想得更早一步。 这种“用心”,更是体现在做好“中西融合课程”上,诺德安达下足了功夫,走得越来越深。 曾经担任知名外籍学校校长的徐校长,对中外方老师的不同深有感触:“外籍老师会跑来问我’为什么学生不做作业时,中方老师要追着学生要’。在外方老师看来,不做作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追在学生后面这种事只有爸爸妈妈才该做,这不是老师的工作。” 中国教育的基础扎得很扎实,在学科知识学习上是强项,而外方老师普遍有创意,会给空间鼓励学生进行探索。要做好“中西融合”,学校要求外方老师必须了解上海二期课改的目标,中方老师也得主动和外方老师配合进行共同教研,在课程和教学上找到连接性,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教学和教育的最佳效果。 “融数学”就是结合中西数学教育的优势的最佳范例,中外老师们一起教研,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个性化学校、资源融合和跨学科融合都进行了细化,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各个年级和学科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课程,让孩子们不仅会做题,还会应用数学。 比如四年级讲“圆”,学生将圆跟π结合起来。有的孩子把π的每个数位画在格子纸上,组成一副灿烂的天际线;有的孩子也可以在圆上绘制动感的π的连线图;还有的孩子将π的数字跟钢琴键结合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的“温度”。 五年级的“无限翻转系列活动”将数学与美术、语文等各学科融合在一起,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孩子们动手感受图形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 中文课程也进行了升级换代。在徐校长看来,身为中国人,“源泉”的母语课程体系是根,而只有把根扎得越深,才能立得更稳,站得更高。 在小学,“思赏行”特别受欢迎。孩子们会先思考“我为什么要学好中文?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再对作品进行赏析,对老师抛出开放性问题进行小组探究,体会作品的意义。到了中学学生们会前往各地进行跨学科的“中国研习”,在真实情境下学习,在本土化深厚的土壤下,才能孕育出全球化的茂盛的花。 △7年级学生作品,用剪贴画拼出了中国建筑现代和传统的结合。河流用各种颜色的贴纸贴上去的,太有创意了 在摇号和全球化逆行下,家长们也越来越纠结要不要这么早选定国际化教育的路线。 徐校长坦言:“我也是家长,我非常理解家长们的焦虑。双语学校需要提供给孩子们更多的可能性,做好升学结果和全人教育的平衡,这并不是对立的。” 世界课堂的资源加上细致用心的教育,让诺德安达在收获满意度的同时,首届毕业生100%IB文凭通过率,第二届毕业生75%被世界TOP50大学录取,并专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探索与精进。 不得不说,这是诺德安达创造的双语教育的奇迹之一。这也让我们坚信,教育的本质是不变的,只要走在正确的路上,就真的不必担心,正如徐校长最后对我们所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