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足球一场梦_球迷_年代_孩子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4 2:56:2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足球像一场梦,一个小人物的英雄梦,一个胆小鬼的终结梦,一个野心者的光荣梦。 任何人如果问他们喜欢的足球的最初缘起,回答也许是某球星吸引,也许是家庭影响,但更多人会说出三个字:世界杯。上世纪80年代生人也不例外。 1990年世界杯在意大利举行,拥有球王马拉多纳的阿根廷队、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挂帅的德国队,“三剑客”领衔的荷兰队。。。豪华的明星阵容让刚开始接触最高水平赛事的目不暇接。不过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球迷来讲,本届杯赛最为重要的是一位意大利天才——罗伯特巴乔的出现。比起马拉多纳,巴乔更适合被称作这一代球迷的第一个图腾。 对于更多的“80后”来说,1994年美国世界杯才是他们的初恋。正午、高温以及巴乔射失点球,是世界杯赛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印象。罗阿里奥和萨连科路进了不少球,包括比四年前更显成熟的克林斯曼,但巴乔的悲剧色彩实在太浓了:一路拯救球队进入决赛,却踢飞了冠军。正是从1994年世界杯开始,女性球迷的数量渐渐增长起来——此前,也许她们找不到关注这项运动的理由。 无论是1990年世界杯还是1994年世界杯,他们都不是在中国的黄金时间开球的。仍然是孩子的我们只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后才能为了看球晚睡乃至熬夜。幸运的孩子会有一个同样热爱足球的父亲,于是父子俩半夜起来看电视,父亲时而会给半懂不懂的孩子讲解谁,什么叫越位,而下半场快结束时,孩子往往已经进入梦乡了。 对我们来说,所有人都熟悉宋世雄老师在那个启蒙时代的声音。没有对其他解说员的比较,人们对央视的解说不但没有反感,还感觉温暖亲切。到了新世纪,当我们可以随意欣赏到地方台、各大网络播放平台,甚至外文原版解说时,央视却早已没有了几大联赛的版权(德甲还能看?)。 中国国内联赛的职业化给“80后”球迷们带来了绝好的机会。甲A的最初三年,无数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城市少年在父母的带领下为本地球队呐喊助威,领略了真正的球场氛围,也由此制造了职业赛场最初的牛市。而随着之后十年国内足坛起起落落,我们也渐渐远离了最初的兴奋,习惯了不再为中国足球动情。 上世纪80年代的球迷还见证了许多足球媒体的发展,其中包括国内最著名的两份体育报纸《足球报》和《体坛周报》。在网络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无孔不入的时候,他们甚至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了报纸,1990年代对“80后”也意味着《足球俱乐部》、《足球世界》这样的专业足球杂志,相信我们卧室的墙壁上或多或少都曾贴过这些杂志附送的海报。 不过,参与足球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去踢,这已经不仅仅是买一件自己所支持球队的队服而已了。在大学里,我们有了比较完善的环境来组织较为正式的足球比赛,一偿“正式出场”的心愿。而此前的小学和中学阶段,也许水泥地、五对五踢球的标准配置,甚至根本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世界变化得很快,步入21世纪以来,网络和电脑技术的发达使得无论是看球、收集球赛录像足球资料,还是以球会友、切磋足球游戏,都让上世纪80年代生人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我们越来越专业,越来越享受高品质的商业足球带给自己的乐趣,足球也从早期的休闲消遣,慢慢固定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很多精心制作的足球集锦节目越来越难以满足球迷胃口的时候,当英超免费午餐变成各类APP高价垄断的时候,当年懵懂的孩子蓦然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逼近不惑。 为什么看球?不是谁都能说清楚,反正我不清楚。阴差阳错、歪打正着、无聊发泄、精神寄托,可能都有,也可能都没有。回头想想,这年头能有个正经爱好也不容易,况且生活压力又都那么大,能有个释放紧张情绪的借口,何尝不是好事呢?以此与足球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