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校园足球不是培养马拉多纳”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8/2 11:22:4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足球节上,孩子们穿着统一的队服跳起足球操,这样的足球节在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义乌实验学校已经举办了3届。 (资料图片) 从一开始开展校园足球,义乌市教育局就在理念上达成一致——教体结合,求普及而非竞技。 “我们跟体育部门想法不一样,体育部门要评特色学校,上来就问你们给省队输送了多少队员,我们的布点学校不是搞体校,而是要全民健身。”日前,在接受中国教育报“校园足球神州行”记者采访时,浙江省义乌市教育局副局长、义乌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葛晓明态度十分明确。 2011年,义乌作为唯一的县级市,入选浙江省第一批校园足球布局城市。近4年来,出台《义乌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布点学校从17所发展到30所,每年组织各学段市级联赛约300场……校园足球搞得红红火火。2014年12月,义乌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布局城市,受到省校园足球办公室的表彰。 “校园足球说到底是一种游戏和运动,要让学生们爱玩。”葛晓明说,“我们不是培养马拉多纳,更不能为了栽培几个职业选手让学生荒废了学业。”至于专业水平,“踢的人多了,水平自然就上来了”。 经过几年实践,义乌市发现,联赛能够以赛促练,达到“扩大规模,普及人口,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的目的。 或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搞比赛吗?市教育局高校合作办副主任、市校园足球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张涵铭说:“我们的特色是人人会踢球,班班有球队,校校有球赛,联盟有选拔,四季有联赛。” 首先,时间跨度长。义乌于每年上半年由各学校组织班级联赛,下半年从9月初开始到12月底组织市级足球联赛,做到四季有联赛。“联赛时间要拉得长一点。”葛晓明说,“因为时间短学校就不训练了,联赛时间长,训练的时间也长。”他介绍,今后的联赛要搞联盟,市级联赛里联盟先赛,再选拔到市里比赛,“联盟还考虑搞升降级,并且要评金靴奖、银靴奖、最佳阵容等,增加趣味性”。 其次,规范程度高。近年来,义乌市教育局、校园足球活动领导小组从宣传、场地布置、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及车辆使用安全等方面进一步规范足球联赛,并从2011年起培训校长和管理干部、教练员、裁判员、小记者等共300多人次。例如,比赛时间为每周二下午,就规定所有参加联赛的领队、教练、裁判员和管理人员等周二下午都不安排课务,保证联赛的顺利进行。 此外,义乌十分重视校园足球宣传,每次300多场各学段的比赛,要求每次比赛后都在第一时间将 “战况”图文发布在相关新闻网站上,为校园足球持续造势。 经过几年的努力,义乌的足球活动人口不断增加,共计惠及2万多名学生;小学各布点学校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人口均在80%以上。 同时,联赛也印证了“踢的人多了,水平自然就上来了”的设想。如今义乌每年都有10余支球队参加省级联赛,且成绩逐年提高。今年有6支足球队在浙江省足球联赛总决赛中获前六名,其中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义乌实验学校还获得小学男子乙组第一名。 为了让布点学校的孩子既喜欢足球,又不因此影响升学,义乌从小学开始,专门设置特长生招生,选城区最好的学校招足球特长生,让踢球踢得好的学生可以来读书,去年浙中名校绣湖中学就特招小学足球运动员8名。 浙师大附属义乌实验学校体育教师、义乌市体育学科带头人任松梅教过很多这样的学生。她的一个从温州来的学生陈小健,从小体弱多病,但踢足球几年后,身体越来越棒,还以足球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招进该校初中部。 “这对学生和家庭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义乌教育研修院研修员陈玲娟说,“一方面会踢球可以上好学校,另一方面踢球的学生身体棒、性格阳光,学习成绩往往越来越好。” 下一步,义乌计划在高中学段也选最好的学校布点,让擅长足球的初中生有“出口”。张涵铭说,现在义乌已经有2所布点普高,接下来计划在省一级重点中学义乌二中布点,目前该校已经开始申报2015年普通高中特长生招生计划。 葛晓明说:“这些学生以后读了大学回义乌来,就可以当足球教练啊!那我们就可持续发展了,不用老去找退役的运动员,哈哈!”说到这儿,他开怀一笑。 现在,义乌共有30所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其中幼儿园3所、小学11所、初中10所、高中6所。对这30所学校,市教育局和市校园足球活动领导小组严格要求,同时赏罚分明。 2014年底,义乌下拨22.1万元,按先进单位12000元、优秀单位8000元、合格单位5000元的标准奖励27所布点学校。 除了专项奖励,义乌每年用于市级联赛补贴、奖金20余万元,用于小学、初中和高中近20支球队参加省级联赛30余万元,用于裁判员、教练员、管理干部培训10余万元,加上给优秀布点学校的奖励基金,合计90万元。此外,义乌从2007年起就规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少于8%必须用于体育。经费的保障让布点学校干劲十足。 记者在浙师大附属实验学校看到,半小时的大课间,学生们迎着冬日暖阳,人手一个足球,整齐地做着学校自编的足球操。 校长马惠潮向中国教育报记者展示了学校自编的一整套足球校本课程,这套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由浅入深地讲解了足球的知识、文化、动作要领等。 马惠潮说,中学每周3节体育课、小学每周2节体育课中,必须有1节是足球课。小学有4支、中学有2支足球校队,“这些都是明确要求我们布点学校做到的”。此外,学校每年还搞足球嘉年华,让师生享受足球的乐趣。 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生源有将近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马惠潮说,原本学校属于二流学校,并不拔尖,但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以后,教育部门派专门的足球教练、教师,把团队组织起来。现在,校队经常在市级、省级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在以前我们都不敢想,老师和学生的自信都大大提升”。 义乌的布点学校除了重金赏优,还有末位淘汰。近4年来,义乌调整了3所布点学校,“不行就下”。新增点的学校也设有一定的门槛,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是要有领导小组,且校长任组长;二是场地和教练配备符合要求;三是组织过班级联赛,至少有30名正式注册的足球运动员。 赏罚分明的举措让义乌的校园足球布点校真正成为足球特色校,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逐渐形成爱踢球就得上布点校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