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上记忆】沪上第一家青少年女子足球俱乐部曾在这里诞生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7/21 9:10:5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7月20日,2023年国际足联女子世界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举行。球迷们对我国的铿锵玫瑰充满期待,在中国女足的球队里也有多位来自上海籍的教练和队员。上海——在中国女子足球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开展女子足球运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从上海涌现出的孙雯、水庆霞等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国内外颇有知名度。说到上海女子足球运动,就不得不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沪上诞生的第一家青少年女子足球俱乐部——天鹅女子足球俱乐部。 1983年,为了推动女子足球运动的开展,虹口区首先在玉田新村小学开展了青少年女子足球业余训练,这打破了当时人们观念中,只有男孩子能踢足球的禁锢。 在虹口区教育局和体委的支持下,学校克服思想认识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困难,仅仅用了4、5年时间,女子足球运动在校园内蓬勃展开。女足训练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女足人才:王静霞、潘丽娜、朱惠华、袁帆等人,这些运动员多次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杯、奥运会、亚洲杯、亚锦赛和全国比赛,多次获得佳绩。王静霞后来还参加了亚特兰大奥运会,并获得了亚军。1984年,玉田新村小学被上海市体委和市教育局列为设点布局的女足传统校。 当时,上海市体委成立足球办公室,探索上海业余体校的体制改革,逐步将国家经营、体委独立经办的单一模式,向多渠道、多形式“联办”的方向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相继成立了“厂校挂钩”体校和传统重点中小学校联办等形式的青少年足球队,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 “机会来了,是不是可以找些企业成立一家青少年足球俱乐部?”时任虹口区玉田新村小学体育教师刘根发,近日向笔者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记忆犹新:玉田新村小学女子足球队在上海已经小有名气,但由于人们的偏见,女子足球开展缺少必要的财力,许多企业热衷于赞助男子足球,女子足球几乎没有企业赞助,更谈不上有女子足球俱乐部。 玉田新村小学开展女子足球运动,得到了当时虹口区委、区政府及教育、体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时任虹口区领导卢丽娟十分关心学校的足球运动。针对开展足球运动缺乏赞助,卢丽娟还亲自出面,请区里的企业赞助成立俱乐部。虹口区的企业也是全力支持,慷慨解囊,你2000元,他3000元,众人拾柴火焰高,加上时任上海市足球协会主席、虹口区体委主任沈文彬的大力推动,成立俱乐部很快有了眉目。 有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赞助,1984年上海第一家青少年女子足球俱乐部——天鹅女子足球俱乐部在玉田新村小学正式成立了。“当时,我们还在上海的各大媒体上刊登了成立广告。成立时沪上的各大媒体纷纷前来报道,影响很大”,刘根发说,虹口区合作联社、虹口区副食品公司等企业成了俱乐部的第一批赞助单位,后来可口可乐在上海的公司也加入了赞助行列。 为了促进女子足球运动能够更好更持续地发展,同时做大做强天鹅女子足球俱乐部,当时俱乐部决定采用小学、中学、大学的训练方法,使女足运动员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解除运动员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小学设在玉田新村小学、中学设在四平中学、大学设在上海师范大学。许多家长见成为俱乐部成员后,孩子会有比较好的成长前景,纷纷主动将孩子送到俱乐部来训练。 为什么叫天鹅俱乐部?刘根发说,当时女孩子踢足球的人很少,社会上没形成气候,像个丑小鸭。于是,大家一合计决定要让丑小鸭早日变成小天鹅,就这样俱乐部名称便确定下来了。 “俱乐部的成立,帮我们解决了财力方面的后顾之忧,当时全区各个街道的女孩子,甚至外区的女孩子都托人来打招呼,希望能到学校来踢足球。俱乐部在当时还是挺有号召力的。”刘根发回忆说,俱乐部巅峰时期,学校有女子足球运动员300多人,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有球队。一到放学,操场上全是踢球的人。“后来成为上海市女子足球队队员的汪蕾、陆蓉晖等就是分别从霍山路小学、中州路小学,每天放学就到俱乐部来踢球。” 踢球的女孩子多了,教练就成了问题。此时,虹口区推出了区体校教练员去基层学校蹲点,帮助基层学校开展足球运动的措施。虹口区体校足球教练员陈谊作为蹲点的教练员,来到玉田新村小学,和刘根发一起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在训练场上。为了弥补教练员的不足,成立后的俱乐部还广揽人才,聘请了一批有一定足球技能的人来俱乐部担任兼职教练员。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来自海运局技校的石鸣芳就是其中之一。 曾经的上海女足队员李民是“天鹅一期”队员,也是玉田新村小学的本土球员。小学三年级时,听说学校要招女子足球队员,李民便和同班同学、后来也入选上海女足的杨颖一起报了名。但李民的父母不同意她踢球,开出的条件近乎苛刻:数学考试要100分才能踢球。 李民的速度耐力都非常好的李民,刘根发爱才心切,还发动数学老师给李民补课。李民也不负刘根发的愿望,数学线分。李民父母虽大感意外,因为有约在先,也只好同意李民踢球。李民回忆说,母亲当时说要踢就好好踢,踢出成绩来。当时李民所住的楼房下有个小空地,母亲穿上运动衣,一有空就帮李民练习足球。原来李民小时候有头痛的毛病,可练了足球后,居然头也不痛了,这让李民父母更坚定了让女儿踢足球的信心。 同样是“天鹅一期”,后来进了上海市少体校的女足队员郭卫华,每天从虹口区五中心小学放学后,要换乘2部公交车到玉田新村小学参加训练,一直要练到天黑,然后再乘车回家。“那时没有什么休息天,人家休息,我们不是在训练,就是在参加比赛的场上。” 郭卫华记得,小时候自己爰赶潮流。当时电视台正在播出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剧中女主角小鹿纯子头上两角扎有两个小饰物。于是郭卫华便模仿也在头上戴上两个小饰物,训练时被教练发现,要求其拿下小饰物,倔强的郭卫华就是不同意。教练说,足球运动员要进行头球训练,你不拿掉,就去练耐力跑……郭卫华现在想到这件事还挺后悔自己的任性,因为足球运动员攻门常采用头球方式,头上戴着饰物影响发挥。 曾为上海女足著名后卫队员的汪蕾也是“天鹅一期”的队员。她最初在霍山路小学学的是篮球,但由于个子不高,父亲便想让她改踢足球。“当时汪蕾是坐在她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来训练的……”说起当时的情景,几位“天鹅一期”的队员还记得,汪蕾的父亲每天在训练场边督战。由于比其他队员起步晚,汪蕾训练每天都是最晚收工,由于父亲的督战,汪蕾训练也不敢有半点偷懒。 勤奋必有回报,当年“天鹅一期”的队员中,有六名进了上海市少体校。汪蕾后来在上海队成了主力后卫、比赛场上勇猛的“小精灵”,是时任上海女足主教练忻志高重点培养的队员。《新民晚报》1989年3月25日在报道全国女子足球赛时,对汪蕾在与国家队比赛中的表现写道:战至下半时15分钟时,15岁的“小快马”唐伶俐及时从左边插入,得球带至底线号汪蕾闪过一个防守队员迅速跟上,起脚开门。这是汪蕾在两场比赛中连中三元,并首次为上海队捅穿国家队城池立下大功。 四十年过去了,许多当年的“天鹅”队员现在也都年过半百了,有的成了中学体育教师,有的成了公安干警。当她们回忆起当年踢球的经历时,依然充满激情,表示从没后悔过踢球,并且自豪地说,她们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是中国女足运动的开创者,会为中国女足运动的发展继续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