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为啥中国一直没有《Variety》这样的杂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5 19:14:2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1905年,纽约《电讯晨报》的记者塞姆·希尔维曼为百老汇的一部新上演的喜剧打出了not good的差评,但他不知道的是,《电讯晨报》与这部剧有50美金的广告合同,执意要发布剧评的塞姆·希尔维曼最终被《电讯晨报》扫地出门。 20世纪初的纽约,出版业欣欣向荣,新报纸层出不穷,被开除的塞姆·希尔维曼为了让读者们看到自己的评论,也决定创立自己的媒体。有着犹太商业头脑的他跟父亲借了1500美金,创立了《Variety》,设计创刊号头版的设计师拒收了报酬,但他不知道的是,那个Variety 的Logo,114年都没有改变,成为了美国娱乐圈一个经久不衰的符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版业竞争十分激烈,威廉·赫斯特为了与报业大亨约瑟夫·普利策一较高下,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报道流派: 黄色新闻。大字号的煽动性标题,专注于 耸人听闻的事件,进行极度夸张渲染的报道,很快成了廉价小报最喜欢的报道模式。

  创刊于1905年的Variety也不免受到了黄色新闻的影响,在版面上也借鉴当时的更吸睛的大字号标题,评论中充满了俚语和缩略语,带有着纽约独特的市井气息。 但见证了《纽约新闻报》陨落的Variety并没有选择将自己变成一份娱乐小报,在这些街谈巷语中,依旧保留了独立而严肃的评论精神。

  创始人塞姆·希尔维曼与他的编辑团队创造了“正统剧(legit)”、”情景剧(sitcom)”、“性感(Sexappeal)等许多行业用语。并将诸如audience members、performance、network 等行业中繁杂的用语缩减成 auds,perf, 和 net,这些简单而朗朗上口的俗语与缩略语让读者可以更好的了解娱乐圈的现状与趋势,让沉闷单调的产业内容和严肃评论也变得风趣可读。

  这种俚语化的写作模式在塞姆·希尔维曼去世之后也保留了下来,成为《Vairety》杂志的一大特色,《Variety》的编辑们通过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新行话,记录着美国的娱乐圈的兴衰。 也让《Variety》成为美国娱乐行业的定义者。知名导演马丁·西科塞斯曾经说,《Variety》的内容“让读者感到自己不只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是“有史以来最让人敬畏的行业杂志”。

  《Variety》从创刊初始,创始人塞姆·希尔维曼便致力于将《Variety》打造成业内最权威的媒体。随着好莱坞的崛起,《Variety》也很快介入了电影行业,在1907年1月19日,《Variety》发布了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份影评。从那一年开始,Variety便用影评记录着美国电影的发展,虽然在1911年到1913年,《Variety》停止了电影评论,但依旧是现存媒体中持续进行电影评论时间最长的媒体。《Variety》累计重新出版的影评已经超过10万条,在英文媒体中,只有《纽约时报》和《哈里森报道》两家历史悠久的媒体可以媲美。

  《Variety》对娱乐行业的报道也不仅限于评论与花边新闻,1922年起,这本杂志便开始报道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从最初仅仅是统计百老汇的上映票房,到上世纪60年代,《Variety》的产业报道已经覆盖全美各大城市,并最早利用电脑来计算和模拟美国的国内票房,可以说是娱乐产业领先的研究者。

  从百老汇到好莱坞,从舞台到电影院,从银幕到荧屏,最初只是进行戏剧评论的《Variety》,从报纸到杂志,从纸媒到网媒,也在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变化。前主编蒂姆·格雷认为“娱乐产业需要清楚认识到时代的变革,因为这些改变会影响观众”。《Variety》虽然是一份娱乐杂志,但也从来没有将自己局限在娱乐圈之内,美国的历史重大事件《Variety》都没有错过报道,从房地产到时尚,从生活方式到互联网科技,Variety不放过社会中的每一丝变化,将之转化为引领娱乐行业的风向标。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作为娱乐圈历史最悠久的媒体,《Variety》没有失去自己的前瞻眼光。在流媒体时代设立了专门制作网络内容的Variety Studio,其出品的Variety Studio: Actors on Actors也两次获得艾美奖,使《Variety》在新时期稳坐娱乐媒体领头羊。

  美国早在20世纪初出现《Variety》这样的杂志,并在创刊后不久立足于好莱坞,与美国电影业的起步和发展相辅相成。《Variety》的百年期刊,记录了整个好莱坞的兴衰浮沉,所以日后才会有《Variety》Archive付费档案供用户搜索。

  聚合型综艺娱乐媒体之所以能成行,也与早期美国娱乐文化的萌芽,并不具备当今如此细分化的娱乐工业体系相关。娱乐万象始于一片混沌之中,而《Variety》就是这样一本盘古开天地于混沌的杂志。她不断定义新事物,聚合新的文娱内容,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娱乐文化的发源地和风向标。

  时至今日,美国专业杂志的数量迅猛增长,分类也极尽精细。据Wikipedia不完全统计,美国不含报纸期刊的杂志共有36种分类,包含了现代人类社会存在的一切内容。

  即便是在娱乐媒体行业精分的当下,在林林总总媒体爆炸的时代,《Variety》依然是涵盖了电影、电视、音乐、综艺、电竞、生活方式、视频与社交内容的王牌媒体。 旗下子刊《Daily Variety》扎根洛杉矶,是聚焦好莱坞与百老汇的日报,在2019年转化为每周一至周五推送过去24小时头条新闻的邮件形式;《Daily Variety Gotham》立足纽约市,专注于东岸各类演出行业资讯;页版于1998年启动,紧贴互联网发展脚步;Variety On-The-Go则是其移动客户端版本;以及各类社交媒体账号@Variety的运营。

  这是一本记录了娱乐产业链中各行各业诞生并成长的杂志,她也因此形成了各产业聚合的报道与评论的矩阵模式,成为在娱乐媒体圈,美国式资本扩张覆盖的典范。

  中国人娱乐综艺观的构建,源于90年代本土创办至今的几本时尚类杂志,那时中国大陆对于娱乐还没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只能通过时尚杂志、电影杂志(《大众电影》)看到明星,来获取相关的娱乐消息。90年代末2000年初,港台娱乐媒体才逐渐深入内地。

  成立于1993年的中国时尚传媒集团,如今拥有17本杂志,引领了中国时尚传媒风潮,包括《时尚 COSMOPOLITAN》《时尚先生Esquire》《时尚芭莎》《时尚芭莎·男士》《芭莎艺术》《男人装》等。她们也是从早期开始,就有实力总揽中国各界明星登上封面的杂志。明星艺人通过登上封面提升身价人气,杂志凭借明星封面成为最大卖点,时尚杂志和明星艺人形成了相辅相生的文化生态。

  除了与拥有150年历史的法国顶级女性时尚杂志《Harpers BAZAAR》合创中文版及衍生刊物,时尚传媒集团也涉及与地理(《华夏地理》)、汽车、生活(《罗博报告》《座驾Car》)内容相关的杂志。

  而从美国康泰纳仕(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Inc.)引进的《Vogue服饰与美容》(2005年创刊)以及《智族GQ》(2009年创刊),也分别专注于定义时尚品味和潮流生活。

  时间能改变红酒、菜肴的味道,也能改变大众消费的品味和深度,时间催使娱乐资本将大众分类。

  多元类别、不同维度的内容,开始在中国的流行文化杂志里被分众输出,这其中也包括男女性别的分类。欧美杂志作为中国的老师,根据性别、年龄和文化类型差别,品牌杂志早已推出旗下分支刊物。

  这些以时尚和潮流生活为主线的杂志,也带有少量的明星生活趣闻八卦的话题,也牵涉部分严肃的生活话题讨论,但离娱乐还有相当的距离。

  中国吃瓜群众们真正领略娱乐八卦精神的,首先是来自90年代港台的杂志刊物以及电视广播节目。主要有《壹周刊》《苹果日报》这样港台同胞人手一卷的杂志和报媒。

  中国大陆早期做娱乐八卦的杂志,要数崛起于十多年前的《南都娱乐周刊》,专注于中国明星的生活和八卦报道,文笔风趣诙谐,可以算是内陆真正意义上的娱乐杂志首刊。但其内容缺乏像《Variety》那样对娱乐产业的精深探讨。

  民众爱吃瓜的心态经久不息,大量琐碎的娱乐八卦新闻也更有利于在网络平台传播和讨论。娱乐八卦媒体的内容传播广速度快,一些有碍社会风气良性发展、缺乏管控的越界媒体,也已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死亡。

  专攻欧美电影报道的杂志《Premiere》“首映”的美国版已在2007年永久停刊,而其欧洲版本仍在发刊,并保留了她的电子版杂志。而对于电影评论老大哥的《Variety》来说,竞争对手只剩下《Hollywood Reporter》等为数不多的老牌电影杂志品牌。

  1999年的中国,一本原名《电影作品》的杂志,与大嘴传媒公司合作,更名为《看电影》。中国电影媒体中,极具权威和专业性的电影杂志由此诞生。2004年,杂志制作搬迁到了上海,同时在北京、香港、洛杉矶、柏林、巴黎、首尔都设有工作站。

  《看电影》早在2006年前后,就与美国八大电影公司,以及欧洲的电影公司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看电影》对奥斯卡、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全方位报道,以及专业的影评和导演演员专访,为国内同行立下了标准。

  但近几年随着专注海外电影报道的《看电影 - 午夜场》停刊,《看电影》周刊逐渐缺乏独立性,以及过多注重商业元素等原因,而失掉了不少受众。

  《Variety》中文版多位一体的娱乐矩阵应当如何开启呢?绝不是封面看着像时尚杂志的同类型产品。

  中国用户要明白的是,《Variety》与《Vogue》《芭莎》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位。

  作为欧美最顶尖的两大时尚潮流杂志,《Vogue》和《芭莎》的定位是以中高端的潮流时尚和明星名流生活为主,并包含生活、文化、艺术类的文章,为服装和美妆品牌下定义、打广告。她们所定义的格调可以说是被仰视的,是欧美乃至全球的Fashion Bible“时尚圣典”。

  虽然《Variety》的封面也是各路明星艺人,但她的侧重点是产业资讯和评论。要深入探讨一个行业的发展和走势,需要从这个行业最引人瞩目的明星名人入手。

  《Variety》的主要关注点在好莱坞电影电视行业,其次是百老汇的戏剧(百老汇是《Variety》的创刊源头),以及美国本土的流行音乐,还有与娱乐产业相关的科技类话题,明星地产话题,和奖项场刊的分类。她用接地气的流行语言,展开深度的报道和分析行业现象与趋势。前面提到,《Variety》从创刊初期就是一本质朴的杂志,而它的出现,却真正定义了美国的娱乐行业。

  中国的娱乐文化市场在近40年间,随着经济崛起的浪潮,逐步开始资源的优化分置,娱乐文化资源早已极尽细分,被打散。

  以《Vogue服饰与美容》《时尚芭莎》为首的中国时尚类期刊,以《智族GQ》为标杆的潮流生活类杂志,以《看电影》《环球银幕》引领的电影期刊类杂志,以已经停刊的《当代歌坛》《通俗歌曲》为主的流行音乐类杂志,还有受关注度没有那么高的电视产业杂志《中国电视》和《电视剧》等等,她们将娱乐资源分化,并分众播撒给中国受众。

  创刊114年后,《Variety》于今年6月底进驻中国,正式确立其中文版名称《视相Variety》,开启大中华区领袖级文化娱乐品牌之路。包括姚晨、王珞丹、吴刚、井柏然、马天宇等内地明星,以及各路影视歌鲜肉,与文娱商界嘉宾一道,在8月24日晚见证了《视相Variety》的全面启动。

  《视相Variety》携手融创文化于当晚在北京宝格丽酒店举办盛大开幕派对,揭开了《视相Variety》创刊号的封面,它延续了《Variety》邀请重量级明星作为封面人物的常用设计,首刊请到了国际影星章子怡。

  “Variety China 开幕派对”主题定为“创示记”,预示着《视相Variety》将以全新的品牌姿态开创大中华区高端娱乐文化的传播阵地、不断创造更具代表性的原创内容。开幕派对当晚,《视相Variety》还现场呈现了美国《Variety》经典视频节目“Actors on Actors”(演员面对面)环节,邀请到演员吴刚对谈。

  传统媒体的网络报道只是创刊发声宣传的一部分,关于这次酒会活动更大规模的晒图、讨论、转发、评论则在话题流量最大的微博以及抖音平台。

  有关《视相Variety》的微博热搜排名第一的是嘻哈鲜肉“小鬼王琳凯”,可见流量明星带动话题的能力还是大过影视娱乐明星。

  相比其它热搜榜线左右的热度,有关《视相Variety》开幕酒会的话题,在明星或媒体号下方留言评论的数量,不过1400条左右。抖音平台同样也是与流量明星粉丝的互动。

  美国主流娱乐杂志品牌入驻中国,从国内市场反应来看,网络用户们似乎还对《Variety》知之较少。开幕酒会活动的微博传播中,在明星和媒体话题的留言里,大多是粉丝对明星本人的互动,几乎没有人讨论《Variety》这本杂志。指望网络在杂志初创给予广泛回应,好像并没那么容易。

  幸运的是,包括明星、传媒界、商界名流在内,有机会来到现场参加酒会的朋友,能近距离感受主办方及合作方对《Variety》的介绍。当晚,除了部分资深媒体人和国际来宾,鲜有宾客对《Variety》有深度了解。

  姚晨、马天宇、吴刚、岳秀清、《视相Variety》主编史强 在开幕酒会现场

  曾任《时尚先生Esquire》运营总经理的吴晓,如今成为《视相Variety》品牌及沃睿泰文化创始人兼CEO,他在酒会上表示:“《Variety》是世界最知名的文化娱乐媒体品牌,其拥有的10 to Watch、Power of Women等栏目也是业内最具影响力和口碑的活动品牌IP。《视相Variety》的创立,标志着这些优质的产品也将陆续为中国用户带来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视相Variety》的用户群定位将是中国精英用户,目标是让精英群体领略并体验最具全球品味和先锋潮流的文娱生活。

  即将与《视相Variety》展开深度合作的融创文化集团总裁孙喆一,当晚表示:“《Variety》关于好莱坞的报道向我们展示了影视行业的独特魅力。中国影视行业正在一个深度调整的阶段,未来十年可能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也会催生新的产业机会。”

  《视相Variety》仍可以延续《Variety》开辟的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活动,扩展自身在国内的影响力。

  “10 to Watch”(十大关注人物)是《Variety》旗下最具代表性的品牌IP,用以表彰包括导演、演员、运动员、律师等各个行业内极具价值的人物和事迹。

  “Power of Women”(女性力量)则是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品牌活动,以颁奖典礼的形式激励那些在文化娱乐、商业、公益等领域中做出卓越表率的女性领导者,传达社会正确价值观。

  “Actors on Actors”(演员面对面)是《Variety》旗下曾获两次艾美奖系列的视频节目,通过演员坦诚且有趣的对谈,分享和表达他们的态度和幕后故事,获得业界一致良好口碑。

  现存的中国杂志中,存在看得见的广泛且模糊的交集:时尚、潮流、明星。这是流行杂志中丢不掉的几类元素,尤其在流量趋导的网络时代,打扮时尚穿着新潮的流量明星,穿梭于影视音乐,为年轻人的生活形态“提供范式”。

  与娱乐文化产业一同诞生的《Variety》,可以说这家杂志是欧美娱乐产业的一部分,她就是娱乐的源头。

  而新中国在接纳外来事物的30多年时间内,将欧美时尚潮流和娱乐文化的关注方式,以杂志和其它形式载体,嫁接到中国本土。中国也并没有一本与本土娱乐文化同时诞生的媒介载体,相较于电影电视音乐造就的明星艺人,媒体的话筒和狗仔的相机,似乎是晚来了许久。

  在已被欧美定义了时尚、娱乐、文化生活的90年代,中国需要在分类的环境下创立自己的杂志品牌,聚合的形式并没有产生,这或许与娱乐资源的分布有关。

  《视相Variety》当然不是《看电影》+《智族GQ》+《南都娱乐周刊》+《当代歌坛》......要做好影视音乐娱乐文化,以及其它相关产业的高质量深度报道和评论,这并不容易。

  我们期待《视相Variety》能将中国的娱乐综艺文化报道推上一个新的专业高度。

  事实上写这样一篇杂志媒体产业向的文章,是比较难操作的。需要对中美娱乐文化产业有着精准敏锐的判断,需要做许多数据挖掘和调研比对。而单写一篇影评或书评,内容则是定向且更为具体的。可想,做一本优质且不趋同于他人的杂志,找准自身定位,输出最专业的的内容,是艰辛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