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际足球 | 足球明星 | 足球赛事 | 足球游戏 | 中超 | 英超意甲 | 德甲 | 欧冠 | 梅西 | C罗 | 足球俱乐部 | 

您现在的位置: 足球新闻网 >> 足球俱乐部 >> 正文

  没有公告

  《球报》走完17年风雨岁月 下周一开始正式停刊           ★★★ 【字体:  
《球报》走完17年风雨岁月 下周一开始正式停刊
作者:佚名    足球俱乐部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20    

  从《球报》的一名普通记者到副总编,到《辽沈晚报》体育部主任,再到《辽宁日报》头版编辑,张锦桥最忘不掉的还是自己在《球报》供职10年的那段青春岁月。从心理上,他现在已经很难接受在其他地方做体育报道了。离开《球报》后,发现自己真正成熟起来。张锦桥说,这份报纸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哪怕现在看来,仅只是一些记忆碎片。

  1992年,刚刚23岁的张锦桥来到《球报》时,这份报纸才创刊4年,名字叫《美报·球刊》,1993年1月2日更名为《球报》后,由4开4版变为对开4版,逢周一出报,定价4角。当时辽宁的下岗工人少,又赶上辽宁队的10连冠,这是《球报》的第一个高峰期,但辽宁队随后于95年降组,带来了报纸的第一个低潮。张锦桥回忆道。

  1997年1月1日,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体育新闻中心,《球报》也更换了总编辑。新上任的吉明刚是62年生人,当时很年轻,大刀阔斧对报纸改革,四处网罗人才,以97年十强赛为契机,仅大连一个市的发行量,就从4千飙到7万份,总发行量稳定在40万份。也正是这次比赛,奠定了《球报》冲烟烈酒的凛冽文风,很好地迎合了东北人的阅读口味,迎来了品牌最高潮。

  1998年冬,《球报》改为周二刊,逢周一、周四出报,并扩至24版,同时提价到1块8一份,成为当时全国最厚而且最贵的体育报纸。两年半后,《球报》迎来自己最后的辉煌,沈阳10强赛期间,最高发行量达到78万份。但2002年3月,在首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圈的中国国家足球队出征韩国前夜,张锦桥离开了《球报》。

  北方市场萎缩得厉害,经济形势也不乐观,从2002年后,报纸便加速度下滑。张锦桥说,那时的《体坛周报》和《足球》报都坚持自己的风格,但我却无法找到《球报》继续存在的理由。看得出张锦桥对这份报纸很有感情,也十分肯定它的那种体坛故事报的风格,强调美文写作,但理性一般,错别字也多,有着鲜明的关东文化特色。但北方市场的不景气,不是仅仅依靠这份年轻的才情就可以力挽狂澜。

  心理上从未远离这份报纸的张锦桥一直不断地听到有关它的负面消息,去年就听说《球报》谋划改组和改名,半个月前终于知道了,高层已经决定让这份报纸消失。因为有这样一个过程,所以不会感到多么突然和震惊。但采访的最后,张锦桥在电话那端的一句谢谢你让我谈出了这些,还是让人分明感受到这个夜晚向他袭来的阵阵忧伤。

  在全国众多体育媒体中,很多精英都曾经在《球报》工作过,谈起老东家的现状,他们都唏嘘不已。

  已经离开体育报道行业3年的《球报》元老张锦桥告诉记者:“《球报》是我事业开始的地方,现在正好是夏天,莘莘学子都从学校毕业了。《球报》就像一所大学,学生离开时都会抱头痛哭,留下了青涩的回忆,但是当回首大学的时光时,每个人心中都是美好的回忆。”

  张锦桥喜欢用“大学”这个词来形容《球报》。他认为《球报》的鼎盛时期就是在1997年足球十强赛以及2001年足球十强赛时,虽然1997年中国队没有出线,但是《球报》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火辣的报道得到了读者的认可;2001年中国队终于出线,《球报》更是乘着这股足球热在读者中影响力飙升。

  “《球报》不仅是一个团队,很多优秀的体育记者都在这里见证过这份报纸的辉煌;虽然这个载体可能不存在了,但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会在其他报纸、其他领域奋斗着,这对国内体育报道可能也是一种贡献吧。”张锦桥觉得分离会让人感到辛酸,但是更多的会是美好的回忆。

  现在已经在《京华时报》卓有成绩的足球记者张晓敏,大学毕业后就到了辽宁日报集团,她对《球报》有着很深的感情。“我在《球报》的3年是最鼎盛的时期,是继《体坛周报》、《足球》之后的第三大体育报纸。很遗憾《球报》现在会有这种状况,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张晓敏回忆了当时《球报》一出刊,在报社对面的公共阅报栏前就会围着很多球迷读者,一起议论足球和文章,这个场面在其他城市是很少见到的。现在这样的场面不会再有了,张晓敏感到有些伤感,她说一定要找朋友帮她留几份《球报》最后一期的报纸,当作纪念。

  在《球报》工作了很多年的郝洪军理智分析了原因。“这是市场所趋。《球报》在定位上有了偏差,如果抓住了本地资源,抓住当地球迷的话也能继续走下去;另外,报社高层在发行、办报思路上都不符合市场规律,必然会受到市场影响。”他还讲到辽沈的球迷感到很伤心,他们更容易冲动,甚至会怒气冲天,但是现在资讯如此发达,不会因此而影响球迷获取信息的权利。文/本报记者 孙璐

  国内体育专业媒体《足球》报的编委郝清亮认为《球报》不会就此而倒下去,在对市场重新做出判断后,有可能会转型重新回到市场。

  现在媒体竞争非常激烈,单一的品种很难在市场立足,综合类报纸对专业报挤压非常凶。“不仅是《球报》,如果没有特色、没有资金,是很难立足的。”郝清亮分析说,《球报》的遭遇还受了体育市场的影响。整个体育市场目前都处在低谷,而报道的重点足球更是一蹶不振,《球报》自然会受到连累。《足球》与《球报》虽然在定位、风格以及读者群不完全一样,但是为了自己的市场及前途,他们也在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球报》停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体制方面的缺陷。球报作为《辽宁日报》的一个子报,直接沿袭了辽宁日报的管理经营模式。而辽宁日报作为一份党报,在那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随着新生报纸的频繁出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特别是南方的许多媒体,转型较早,竞争力较强。改变这种计划经济式的经营模式只是早晚的事,墨守注定是要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球报停刊,我认为是个悲剧”。《体坛周报》资深魏明这样告诉记者。作为体坛周刊资格最深的记者之一,魏明见证了《球报》发展与衰落的全过程。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球报》异军突起,为一度为不太景气的中国体育媒体打了一针,对体育媒体起到了积极作用。它那种强有力的竞争姿态,推动了各大报纸主动改善自己,来迎接这种挑战。“虽然球报今天倒闭了,但它对中国体育媒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没有理由看轻它!”,魏明这样说。孙璐 李岩 王鑫

足球俱乐部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足球俱乐部:

  • 下一篇足球俱乐部: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双标太可恶!中国版权方已告
    沙特大战国足备受压力 媒体批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足球新闻网声明: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作者或来源机构不同意本站转载采用,请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