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智能手机如此普及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习惯于在手机上阅读和浏览各种信息和资讯,即便是没有手机,大家也习惯于用电脑上网,然而在十几二十年前,在电视和纸质媒体主宰天下的时候,有一本杂志成为很多人每个月都去买的书籍,这就是被誉为70后、80后和90后最喜欢的杂志的《故事会》。
那时候报停还很多,随便一家报停都有《故事会》,一本《故事会》不过两三块钱,这本杂志不仅容易携带,而且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各种栏目都有,包括笑话、志怪、趣闻、警匪、武侠等等,当然还有大家不能忘记的老熟人老P,老P系列幽默故事已经成为《故事会》的一个IP,很多人不管是赶路或者坐车,甚至上厕所或者睡觉前都会翻阅《故事会》,而且一本《故事会》都会被借来借去,在小伙伴中传播,可以说《故事会》陪伴了70后、80后和90后的童年。
不过如今的00后甚至10后早已没有听说这本杂志,而这边杂志当年可是创下月销量400万份的销量,甚至最高单行本销售量高达760万份,但是如今你问任何一个人,他们有的会说听过,有的说这是什么,至于翻阅,估计十几年都没翻阅了,那么这本月销量火爆的《故事会》是如何从火爆到现在默默无闻的?
明年是《故事会》创刊第60周年,相信很多人也是吓一跳,《故事会》居然办了这么久了,时间来到1962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展开,而编讲革命故事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为了讲故事,当时的上海还专门举办故事员培训员,经过不断培训,到了年底的时候已经有2000多名故事员。
有一次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顾伦和李中法去常熟出差,发现当地讲故事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他们的故事基本都是民间的农民故事,听故事的也是农民,何不创办一个讲故事的刊物呢?正好故事员手中材料不多,但是听故事的人很多,因此创办刊物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而且民间的奇闻、传说、故事都有很多,伟人说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编辑们开始扛着老式的录音机深入民间,开始了解大家怎么讲故事的,听听他们的意见,同时对他们的故事进行艺术加工,最终在1963年7月,《故事会》正式创刊,当时为双月刊。
1963年7月首刊《故事会》出版后就受到大家的喜欢,而且没有故事题材的故事员们也非常喜欢,他们如获至宝,用《故事会》的故事去讲故事,深受大家的欢迎。
虽然《故事会》深受大家的欢迎,但是在1964年6月的时候,《故事会》因故停刊,直到1974年3月才开始恢复,在特殊时期,《故事会》也不能避免加上“革命”二字,1974年3月副刊后改名为《革命故事会》,刊登的都是革命故事,里面的说教成分很严重,很多人都不太感兴趣,当时成摞的杂志被堆在办公室的墙角,几乎很少有人翻阅。
1979年1月后,《革命故事会》重新恢复原先的《故事会》的名称,并且重新恢复后的《故事会》上的刊名也变成大家熟知的样子,封面上的“故事会”由上海书法家周慧珺所书写,至今依旧在使用着。新版的《故事会》内容上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像之前刊登各类革命故事和斗争故事,开始大量刊登民间故事。
此时的《故事会》不仅刊登之前主流文学杂志都不屑于刊登的手抄本故事,包括各种悬疑、恐怖以及爱情故事,甚至还有一些擦边的内容,尤其是《恐怖的脚步声》这篇悬疑小说打响了《故事会》恐怖故事的名气,不过这些故事刊登多了,被很多人打上了“低俗”和“地摊文学”的标签,批评《故事会》的来信甚至都有几麻袋,除了内容方面,还有对插画上面的批评。
之所以当时《故事会》刊登这些作品,是因为当时文化内容比较稀缺,大家对于一些内容比较渴求,很多刊登惊悚和猎奇的文章往往会吸引很多人,《故事会》也不能被免俗。同时出版社也由之前“单纯的生产型”变成“生产经营型”,出版社的自主权增加,带来的还有自负盈亏的问题,因此经常刊登一些通俗的内容。
因为订阅的读者越来越多,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开始由原先的双月刊改成月刊形式。
随着争议越来越多,《故事会》的编辑部也在考虑未来的发展,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能老讲述农村的故事,应该还得把城市的故事加进来,并且不能为了编而编,不能单纯的吸引眼球,为了讲好故事,从80年代中期开始,故事会开始定期举办笔会,邀请各地文艺工作者前来参加。
《故事会》的笔会不仅来回报销路费,并且都会在车站迎接,车上都会准备吃的,包括各种水果罐头零食等等,而且笔会的传统一直到现在都还有。
1985年《故事会》发行量进入创刊以来的巅峰,单期发行量高达760万册,创造世界期刊单行本发行的峰值,不过因为1985年年底《故事会》开始涨价,由原先的2.5角涨到3角,加上社会上通俗文学刊物众多,竞争力开始变大,《故事会》的销量开始一路走低,到了1988年的时候,《故事会》还是亏损了。
面临挑战的《故事会》开始想办法,首先就是将原先在上海统一发行的局面改为省市分点发行,并且增加分印点,并且再次涨价,从3角涨价到3.5角,当然不仅仅是单纯涨价,而是从《故事会》本身的故事性角度来发展,讲好故事,吸引读者,提高竞争力。
1986年,《故事会》开始举办故事作品大奖赛,每年举办一届,给予获奖作者丰厚的奖金,1993年的时候,一等奖获得者可以获得3000元的奖金,这个可是当世的一笔巨款。而且从90年代开始,《故事会》开始把一些国外的冷门文学改编成故事,并且加上一些外国的幽默故事,并且所编写的内容敢于直面社会现实,深受读者的喜欢。而且编辑部将姿态放得很低,将读者当做上帝,恳求各位读者的评判。
1998年后,《故事会》还邀请名作家写故事,虽然当时很多人反对,但是名作家写的故事不仅本身自带流量,而且内容较高甚至一些作品都被收录到教材里面去了,包括席慕蓉、冯骥才、莫言等等60位作家发表了作品,其中还有金庸,但是金庸的作品因为故事性不强且用文言文书写,最终被退稿,后来金庸又从自己从未发表的《汝州僧》寄给《故事会》,引起轰动。
就这样《故事会》又开始迎来了它的巅峰,1995年第五期的《故事会》发行量高达423万册,荣登当年全国期刊发行量的榜首,而当时每月发行量能达到100万份的全国只有10家而已,而且在同年,《故事会》的标志确定为“说书俑”,就是大家经常看到的标志。
因为《故事会》的发行量越来越大,自然而然地开始接起了各种广告,从1993年开始,《故事会》开始和各个企业进行合作,接洽广告,当时的广告基本都是学习机,投资致富的,什么“投资1.5万当老板”的,什么“装备好,成功自然比人早”的学习机,什么专业的相机等等,还有买微型收音机赠送瑞士军刀,要知道1999年的时候,微型收音机的样子堪比现在的Air Pods,搞不好库克还是抄袭的。
到了彩铃时代,《故事会》也与时俱进,开始刊登各种彩铃广告,可以看出当时大家的追星和喜欢的歌曲,什么“人气铃音”、“组合对唱”、“魅力天王”、“人气天后”等等,后来还有各种精彩的手机游戏、图片、美女等等的,感觉越来越放飞自我,当然还有奇奇怪怪的其他的一些小广告等等。
当然这些广告为《故事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之前《故事会》每年的广告收入有1500万元,但很快收入就开始伴随着《故事会》的落寞开始断崖式的下跌。
2003年后,《故事会》开始发行半月刊,此时的《故事会》依旧深受很多人的欢迎,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网,甚至电视都很少看了,甚至到了智能手机时代,传统纸媒的发行量越来越低,而且《故事会》本来就是依靠报刊亭的发行,但是2015年后全国范围内报刊亭开始关停,《故事会》的发售渠道直接受阻,要知道《故事会》九成的发行量都是依靠报刊亭和车站,这下子关停,彻底让《故事会》是少了最重要的发行渠道,从2015年后,《故事会》上再也没有广告的投放。
为了生存,《故事会》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就是要扭转《故事会》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当时《故事会》都被视为大人们的读物,学校不敢订阅,因此《故事会》开始转型成为“学生杂志”,后来《故事会》文摘版改成写了校园版,并且开辟栏目给学生作文,得到了关注。
到了短视频时代,《故事会》又和一些音频平台合作,将一些优秀的故事制作成有声书,当然只有在喜马拉雅平台比较火爆,有千万的播放量,但因为制作成本高而被搁置,当然传统的纸质版依旧存在,但是现在身边能见到的人已经不多。
总体而言,当年看《故事会》的我们都已经长大了,很多人甚至步入中年甚至老年,毕竟《故事会》也是一个步入“花甲之年”的刊物了,曾经的火爆因为网络时代的推移让《故事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故事会》上哪些故事曾经带给我们的快乐从未被忘记,当然还有后面的各种小广告,你试过打电话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